
2022年8月10-11日,由食品伙伴网主办,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海洋食品专业委员会、江西师范大学、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江南大学食品学院、青岛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渤海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岛海洋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研究院、青岛特种食品研究院、青岛市海洋生物活性因子健康食品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办的“2022第三届水产品加工技术研讨会”在青岛国际院士港大酒店隆重召开!

本次会议为期2天,主要从从水产行业发展现状趋势、水产加工技术、创新开发、品质改良、质量安全、冷链保鲜等多方向多维度出发,进行专家与企业面对面的交流探讨,助力我国水产加工行业不断转型升级,助推水产加工行业市场朝多元化、高产高质方向发展。
来自水产相关企业及科研院所单位等近200位参会代表齐聚青岛,共享此次水产行业盛会。会议得到了水产企业代表:湛江国联水产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百珍堂食品有限公司的全力协助,以及无锡迅杰光远科技有限公司、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隆科特酶制剂有限公司、福斯华(北京)科贸有限公司、烟台食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济南智感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的鼎力支持,并取得圆满成功!
大会开幕
8月10号上午9:00整,在食品伙伴网水产项目组经理高瑞飞的主持下,2022第三届水产品加工技术研讨会,正式开始!

食品伙伴网研发创新事业部总经理 董丽娟女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海洋食品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杨桂清女士、江西师范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 涂宗财教授分别作为主办单位代表、联合主办单位行业协会代表、联合主办单位高校代表为会议致开幕辞。对各位嘉宾老师、参会代表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并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8月10日 会议主题报告
8月10日上午,会议主要包括主题报告和圆桌论坛环节,报告在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院长 谢晶教授与渤海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李学鹏教授的主持下正式开始!





沈硕,高级工程师,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国家大宗淡水鱼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拥有10年以上食品应用工作经验,曾在国内大型水产食品加工企业任职,目前发表关于水产食品加工及调味的相关论文5篇、授权专利1项。近年来,我国预制菜肴行业步入了快速成长期。以水产为原料的预制菜在整个预制菜占据较大份额,但水产食品原料固有的特性(腥味、储藏等)限制其快速发展,如何解决其腥味及速冻过程中的鲜美味损失等问题,安琪酵母经过多年的深入研究开发用于水产食品中的具有食品属性的---酵母抽提物产品,此产品能较好的去除水产食品的腥味,提升产品的整体鲜美味,助力水产预制菜的快速发展。

圆桌论坛环节,共有6位老师参与了交流,从左至右分别是:渤海大学李学鹏教授、青岛农业大学解万翠教授、华中农业大学熊善柏教授、江西师范大学涂宗财教授、广东海洋大学秦小明教授、浙江百珍堂的常务副总裁刘常武先生。在李学鹏教授的主持下,五位老师分别就主题进行了个人对行业的见解以及观点的阐述,由于时间关系,最后保留2个现场提问的机会进行交流问答。
8月10日下午,6场主题报告,在江西师范大学李金林教授与中国海洋大学侯虎教授主持下进行。



肖静,博士,山东隆科特酶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山东省酶制剂重点实验室主任、技术首席;齐鲁工业大学研究生导师;中国食品科技学会酶制剂分会理事。主要从事微生物和酶制剂的应用研究,生物质原料的绿色加工和新产品开发等。本次报告肖老师主要讲解了酶制剂的来源、分类和作用;酶制剂的应用领域;水产品加工领域中,酶辅处理食品原料及加工食品:包括鱼糜、鱼丸、虾丸类产品加工;鱿鱼、海参脱皮;水产来源的医药、保健品的用酶技术:酶解鱼皮、鱼鳞、鱼骨制备胶原蛋白肽;蛎肽、带鱼肽;酶解海参花制备海参肽;酶解鲨鱼骨制备硫酸软骨素和胶原蛋白肽等。酶解鱼膏、虾膏、鱼溶浆生产饲料。酶解低值鱼制备鱼蛋白肥,酶解海藻制备海藻肥等。


李学鹏,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辽宁省青年科技奖十大英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学者。现任渤海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专业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等。近年来,我国鱼糜及鱼糜制品行业取得快速发展,成为我国水产品加工行业中增长最快的门类之一。但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内鱼糜产业因面临越来越大的环保压力而逐渐萎缩、鱼糜制品缺乏创新产品等瓶颈问题逐渐凸显。李老师首先介绍了鱼糜及鱼糜制品产业现状,重点介绍渤海大学大宗水产品贮藏加工研究团队近年来在鱼糜及鱼糜制品加工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水产蛋白资源的高效绿色开发、鱼糜及鱼糜制品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

刘常武,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日本冈山大学,高分子专业。温州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安全专家顾问,温州市智能化专家库成员,温州民营经济咨询团专家,温州市食品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任浙江省百珍堂生物营养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预制菜优势众多,市场前景广阔,预计在2025年预制菜b端采购规模有望达到6000亿元以上,整体市场规模合计过万亿。冷链物流技术和设备的逐渐完善为水产预制菜在运输、仓储环节的品质筑牢了根基。打造水产预制菜爆品和品牌是水产预制菜快速占领市场的关键。刘总主要从预制菜优势及市场规模、水产预制菜市场分析、如何打造水产预制菜爆品及市场品牌等方面进行了分享。

黄鸿兵,副研究员,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小龙虾产业经过20多年的高质量发展,已经成长为我国非常重要的水产经济动物,截至2021年底产业经济总值超过4000亿元,成为了我国乡村振兴、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近三年来,面对新冠疫情、俄乌冲突、中美脱钩、私域/共域、碳中和、预制菜等各种社会新的需求,小龙虾产业如何从大走向强,如何从爆款单品走向引流神奇,已经成为所有小龙虾从业者思考的问题,黄老师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业市场逻辑的角度挖掘产业技术的发展需求,期望能从中获得未来产业健康发展的方向。
8月11日上午,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海洋食品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杨桂清女士和上海海洋大学施文正教授主持。



施文正教授,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博士生导师,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系主任。火锅是深受大众欢迎的美食烹饪方式之一,水产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脂肪含量低且多为不饱和脂肪酸,肉质细嫩易为人体消化吸收,原料种类丰富、产品形式多样,是火锅食材中的佳品;但是水产品存在高质化产品少,贮藏加工过程中易发生蛋白质变性、脂肪氧化、质构软化、颜色褐变、风味变差等品质劣变问题,如何创新开发水产火锅食材并开展品质调控、进行质构和风味调整、提高消费者感受是行业面临的技术难题,施老师通过分析不同类型水产火锅食材特性,有针对的提出品质调控技术,并对水产火锅食材的创新与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湛江国联水产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以“为人类提供健康海洋食品”为使命,专注于水产行业的全产业链发展,以水产食品研制为龙头,现已发展成为集“对虾、罗非鱼、小龙虾、深水网箱”从“育苗-养殖-水产饲料-水产科研-食品加工生产-贸易”为一体的全产业链跨国企业集团。最近两年预制菜行业被政府、社会、媒体、资本高度重视,处在风口之上,入局者如何发力?庞总的报告从“水产产业发展及水产预制菜现状、酸菜鱼和烤鱼成为最成功预制菜的爆款逻辑、国联水产预制菜产业规划”三个方面站在行业角度、产品角度、企业角度做了深入的剖析,对于后入局者,如何做大做强预制菜,极具参考意义。

秦小明教授,广东海洋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贝类产品加工岗位科学家、中国水产学会水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分会委员。秦老师主要从牡蛎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牡蛎暂养净化、流通技术研究进展、牡蛎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牡蛎保健功能活性深度挖掘和产品开发等。

魏玉西,博士,青岛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长期致力于海洋贝类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和海洋药物、海洋功能食品研究,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我国贝类资源极为丰富,其中蛤蜊是沿海地区最常见的营养丰富且价格相对低廉的贝类产品,《本草纲目》等均记载其多种药用价值,现已成为海洋源功能性食品和新药物开发的首选原料之一。魏老师团队利用现代益生菌发酵技术,制备贝类多肽(蛤蜊肽),动物实验及人体试食实验结果均表明其食用安全,且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目前,蛤蜊肽已作为保护血管、辅助降血压食品成功上市,为海洋贝类资源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8月11日下午共四场报告,在广东海洋大学秦小明教授的主持下进行。


冷凯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水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质量安全与标准化。全球水产品总产量约为2亿吨左右,在世界范围内消费需求不断增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加工水产品所占比例越来越高,相应副产物总量也在不断增加。据统计,加工副产物约占水产品加工总量的30~60%,水产品加工副产物具有巨大的高值化开发利用潜力,以副产物为原料的功能产品开发与应用将成为促进我国渔业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陈胜军,研究员,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食品工程与质量安全研究室主任,农业农村部水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主任,农业农村部水产品贮藏保鲜风险评估实验室主任。陈老师主要在总结分析水产品原料特点、营养性和功能特性的基础上,从即食水产品预制菜、蒸煮水产品预制菜、油炸水产品预制菜、熏烤水产品预制菜、干制水产品预制菜、腌制水产品预制菜、罐头水产品预制菜、水产鱼糜制品预制菜、冷藏冷冻水产品预制菜等9个类别介绍了水产品预制菜加工关键技术及相关产品存在的主要质量安全问题与限量指标,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同时分析了水产品预制菜的未来发展趋势。报告内容可以为水产品加工企业、相关研发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侯虎、博士、教授、博导、泰山学者。主要研究方向:水产品精深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胶原蛋白理论与技术、营养健康产品开发等。围绕大宗海洋生物资源,研究副产物功能组分的深入挖掘与识别、结构解析与功能定位、高值化转化与产品定向创制等。侯老师分享了常见经济海珍品,包括海参、鲍鱼、扇贝、牡蛎、鱼胶主要的营养成分、特殊生物活性成分、海参品的组织结构特点与加工特性,重点论述了海珍品海参、鲍鱼、扇贝、牡蛎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及其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技术。

曲桂燕,近10年食品行业和快速消费品行业产品研发、消费者洞察和用户体验研究经验,曾服务多家国内知名食品生产商。现任食品伙伴网感官服务部经理,主要负责搭建产品感官评价应用服务平台,主要从事感官分析相关的交流活动、感官测试、仪器销售,以及感官实验室建设咨询等相关工作。随着感官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趋成熟,其在水产制品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近年来,随着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以及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感官品质逐渐成为影响产品质量和消费者购买意愿的重要指标。在水产制品行业,有越来越多的感官分析方法及研究导入,为水产制品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